发布时间:2018-08-10 国家发布
从2017年下半年起,以成都、武汉、西安等为代表的“新一线”及二,三线城市陆续出台人才新政,以“可落户、送房子、给补贴、好发展”等优厚政策为亮点,吹响了我国新一轮人才争夺的号角。2018年3月,北京市发布了《北京市引进人才管理办法(试行)》。6天 后,上海市政府召开“上海市人才工作大会”,释放出强烈的“求才”信号。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的加入,让这才人才竞争持续升温。
1从顶级人才转向普通人才
西安、武汉、成都等“新一线”城市一改以往将人才引进的关注点只聚焦在院士、“长江学者”、国家“千人计划”专家等位于人才金字塔顶端的顶级人才,将目标更多地转向普通应届本科生、研究生,实施落户“零门槛”政策。在西安、郑州等中西部城市,落户范围甚至放宽至大中专职业院校毕业生。
2018年初,西安市委、市政府出台“百万大学生留西安就业创业5年行动计划”。为配套该项政策,西安市公安局于2018年3月22日推出“面向全国在校大学生仅凭学生证和身份证可在线落户大西安”的新举措。当日,西安共落户人口8050人,其中本科学历3139人,大专学历1258人,占总落户人口54.6%,迅速扩充了本市人才的数量。
对人才的重视,一方面是因为我国当前正处于人口的“刘易斯拐点”,人口红利逐渐消失。除北京、上海、深圳等人才聚集地外,其他城市无一例外地都感受到了人才缺失的压力。当地政府通过优厚的落户及购房等政策可以在短时间内吸引大量人才,填补人才缺口。
另一方面,大部分二、三线城市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时期,金融行业、文化创意等领域是未来经济发展的主要领地,经济的发展模式已经不再是过去主要抓投资、抓项目的模式,而是进入人才取代资本的阶段,人才资源作为第一资源在经济转型发展中发挥主导作用。在这个过程中,除了顶级人才设想蓝图、引领发展方向外,保证足够数量的大众人才以维持行业的持续、稳定的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对于大众人才来说,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的高端人才过于集中,选择“新一线”及二、三线城市,除了在人才新政中能够看到的优厚政策之外,还有广阔的上升空间与更多的机遇。
人才的期望也给地方政府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聚集大量的大众人才后,地方政府应当将发展支柱产业,改善城市环境,做好医疗、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的建设,畅通人才晋升渠道作为着力点,同时提升政府的行政效能,将岗位需求、行业需求信息、待遇标准等信息及时向大众人才进行公开,让人才能够安心落户、顺利就业、公平发展。
2由注重名牌院校转为注重实用人才
在过去的人才引进政策中,有的地方持“对博士生不设院门,对研究生敞开大门,对本科生开扇小门,对专科生稍开窗门,对中专生紧锁铁门”的态度,造成“高才”低用、“大才”小用、“优才”劣用。有的单位以丰厚的待遇抢得高学历的名校毕业生,而在实际的工作安排中又往往让其干普通人员就能干的工作,形成“人才浪费”现象。
这一现象在本轮人才大战中有所改变。2017年5月西安市政府发布的《西安市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打造“一带一路”人才高地若干政策措施》中将人才引进的类型分为由A至E五种类别,每一类人才都有明确的技能、水平要求,其中包括高级管理、高级技术人才、中级职称、技师等相应职级的人员。2017年11月23日,郑州市委、市政府公布《关于实施“智汇郑州”人才工程加快推进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意见》,对获得“中华技能大奖”“全国技术能手”“中原技能大奖”的高技能人才给予丰厚的物质奖励。
由此可见,各地政府吸取了以往教训,淡化了在引进人才时的学历情结与名校情结,在专业技能上有了更加细化的规定,更注重人才“做了什么”,让人才政策更加接地气。
3由通用人才转向紧缺人才
在本轮人才争夺中,作为在全国提出建立“科技创新中心的城市”的北京、上海,在人才新政出台之初就主要聚焦于紧缺人才。2018年3月,上海市出台的《上海加快实施人才高峰工程行动方案》中聚焦了宇宙起源与天体观测、光子科学与技术等13个科技领域的高峰人才;2018年2月,《北京市引进人才管理办法(试行)》中可优先落户的,进入“绿色通道”的包括文化创意人才、国际交往中心建设等十类人才。部分新一线及二、三线城市也陆续出台或即将出台紧缺人才的引进办法。2018年4月,石家庄最新发布的人才新政中包括了千名产业急需人才支持计划,引进培养现代产业急需的创新人才、科技创业人才和高技能人才1000名。
如何去界定本地区的紧缺人才,做好紧缺人才的吸纳工作,需要当地政府做好前期的调研,对紧缺人才的行业及所需人才的数量都做好详细的调查,运用科学的人力资源需求分析方法进行合理的探索,编制本地区的紧缺人才目录,包含岗位名称、专业要求、薪资待遇、紧缺情况评级等内容,为引进真正需要的紧缺人才提供决策参考和借鉴。
总之,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正处于快速的转型升级时期,不但对于人才的质量与结构具有较高的需求,对人才的数量、规模与生态也具有一定的需求。但我国人才的教育培养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与周期性,人才的分布也具有不均衡性。因此,全国各地人才竞争具有必然性,我们应为当前各地政府重视人才的态度感到欣喜。但地方政府也应该保持人才竞争中的理性,防止恶性竞争。同时,当前这种“运动式”的人才引进办法只能在人才“引入”的环节发挥作用,人才“引进来”之后,如何“拴心留人”依然存在较大的挑战。只有从单纯提高“落户”“租房”等短期的显性福利转向为人才提供实现价值的平台或技术转化的机会,形成良好人力资源生态链与成长环境,以“人才链”支撑“产业链”,才是我国各地集聚人才、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长久之计。
来源:大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