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10-28 人才技术发布
编号:QC00011
专家层次:国家引才计划专家
专家简介:南京某大学纳米显微光学技术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创建光量子态参数高效非直观超分辨成像领域。曾组织团队在世界光通信器件最大公司Oclaro集成光学系统研发、现代光刻机最大厂家ASML世界最前沿机型研发。现组织承担基金委“生物大分子结构特征原位非直观超分辨成像分析仪”,科技部“多维快速超分辨成像仪”和教育部“先进光电传感与成像”等国家重大专项。
研究领域:生物组织形貌、生物分子结构、纳米光刻工程、光通信器件、光波前控制器件与系统、纳米和亚纳米级光波前偏差、物质结构和形貌检测
核心技术简介:便携式5G智能多维超分辨远程健康监测装备与数据平台,本项目研发、生产和销售经营低成本、小体积、高集成的5G便携性健康诊断设备和相关的数据平台和服务,解决疫情和医疗资源短缺给远程村组、社区即时健康监测、治未病筛查、个人健康档案建立和健康指导与慢病诊疗难以实现等重要问题。产品将超分辨影像与5G通信和人工智能诊断进行有机结合,体现的主要功能:1、多维快速非直观超分辨成像技术:克服大视场中生物影像分辨率低,看不到生物大分子结构变异和成分分布的困难,横向分辨率达到小于30nm,实现大深度多维非直观成像,探测深度达到大于50mm,视场直径可大于30cm,实现疾病症候关联生物分子PIMI散射指纹检测;2、5G通信技术,1毫秒级低延时解决4G数百秒延迟带来的远程PIMI1毫秒速度调制序列测量瓶颈,实现即时超分辨影像数据同步传输、云端计算,加上5G物联的泛在和快速特性,支持远程个人自由即时超分辨查看模式、医护即时诊断和指导治疗模式,并且保证数据的安全性等;3、人工智能算法,支持卷积神经网络算法的各种不同结构、多层感知等,包括生成对抗(GAN)算法对PIMI原始和调节噪音去噪,低秩流行算法实现对每种疾病症候对应的复杂生物分子体系的空间散射指纹序列进行准确定义,进化神经认知机实现基于生物信息的辩证论治。
编号:QC00012
专家层次:国家引才计划专家
专家简介:拥有超过30年的航空工业领域专业经验,擅长组织开发、项目开发、项目管理、系统工程、集成测试、品质管理、信息科技和软件工程等。在美国工程师学会和工程国际会议的杂志上发表过6篇论文,拥有3个研究模型的专利和版权,同时也是美国国家质量奖的评审和考官。目前正在撰写关于“航空航天系统工程:实践方法”的书集,并计划于明年出版。
研究领域:国际航空航天,项目管理/系统集成
核心技术简介:增材制造技术在无人机上的应用研发,中国的压铸行业发展至今,数字化、自动化已经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随着压铸件的市场领域进一步扩大,各种品质、功能、结构需求各不相同的复杂结构铸件都多了起来,市场竞争要求更快的将新产品推出市场,3D打印技术开始逐渐步入压铸领域。增材制造技术应用:产品模型 → 直接3D打印出成品。增材制造直接加工 ,研制周期4天;增材制造直接加工费用5000元;可进行多参数尺寸加工验证;设计快速迭代。
编号:QC00013
专家层次:国家引才计划专家
专家简介:武汉某大学教授,博导,研究方向为电机设计、控制及系统集成应用。 IEEE IES 武汉分部主席,湖北省电磁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电力安全与高效利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2021年国际直线电机大会(LDIA)主席,IEEE 高级会员。国际权威期刊IEEE TVT(IF=4.4)和IET EPA(IF=2.2)副主编,8个(次)业内顶级期刊客座副主编(包括Top级期刊IEEE TIE,IF=7.1)。领衔的团队“能量转换系统研究组”在直线电机、高速电机和高效电机等方面开发了多款产品。
研究领域:电机设计、电机控制。
核心技术简介:高效电机及驱动系统,电机设计:电机拓扑结构,电磁设计方法,等值电路模型,场路结合分析;热场分析;噪声和机械场分析。电机控制:先进控制理论,高效电机控制策略,基于电机驱动的高效电力电子调整策略;场路结合联合仿真技术;电机设计和控制结合的系统级控制方法等。
编号:QC00014
专家简介:长沙某大学教授,化学电源与材料研究所所长,化学电源湖南省重点实验室主任,湖南省电池材料与电池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中国电池工业协会理事。主要从事先进电池和新能源材料的研究开发工作,主持承担20余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2项,国家发明专利20多项,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先后实现镍氢电池用储氢合金、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和铝空气燃料电池的产业化。
研究领域:先进电池和新能源材料。
核心技术简介:先进电池和新能源材料,团队先后承担40余项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和重大产业化项目,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0项、国家发明专利60多项,在基础研究和产学研结合上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基础研究方面,重点致力于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的研究,在锂离子电池,金属空气电池,钠离子电池,镍氢电池,水系锂离子电池及其关键材料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的成果,在Angew Chem Int Ed, Energy Environ. Sci., Adv. Mater.等国内外权威期刊发表科研论文300余篇,团队负责人主编和参编出版著作5部。团队相继开发出系列稀土贮氢合金和动力镍氢电池系统、高镍三元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硅碳负极材料、水系锂离子电池、电动大巴用铝空气电池系统、无汞锌粉等多项新产品。
编号:QC00015
专家简介:烟台某大学教授,擅长高分子微球合成技术,所合成的微纳米微球在真圆度、单分散性、均一性等方面达到国际顶尖水平;微球表面化学镀纳米镍/金(Ni/Au)工艺生产的导电金球达到ACF垄断厂家日立化成(Hitachi)和索尼化学(Sony )主要金球供应商积水化学(Sekisui)和日本化学工业(NCI)的标准,目前可以达到公斤级的导电镀金球的产业化。
研究领域:电子信息材料
核心技术简介: 异方导电膜(Anisotropic Conductive Film,简称ACF),是一种显示器件与电路连接所必不可少的关键性材料,起到导电和连接固定的作用,它的先进性在于用化学粘接的方法实现电路间的连接导通,简单方便、环保经济、避免了高温焊接对显示器件的伤害、可靠性好并且易实现自动化操作。ACF广泛应用于电视、电脑、手机、K宝、冰箱、汽车导航、摄像头、电子游戏显示屏等。ACF是显示行业上游材料,具有高技术含量、超精细加工的特征。目前ACF项目已经完成全部材料和工艺流程的开发,进入产品试产和市场开发阶段。
编号:QC00016
专家简介:大连某大学教授,主持的 2013 年辽宁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大尺寸滚动轴承套圈滚道磨粒流高效精密超精研装备的研究》, 2017 年辽宁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磨粒流抛光残余压应力形成机制及其对轴承抗疲 劳性能影响》,为本项目搭建了必要的流体磨料光整加工试验设备及基本机理分析和工艺参数的制定,在高校工作期间,指导学生参加 “挑战杯”项目、全国大学生学生技术技能创新大赛多次获奖。
研究领域:机械工程
核心技术简介:采用的磨粒流抛光技术解决钛合金人体骨骼的超精密加工问题。关键技术和创新点是:1.采用粘度很高的有机高分子材料作为载体,将具有切削作用的磨粒悬浮其中,形成粘 弹性磨粒,在压力作用下使磨料中的磨粒在被加工表面运动,进行切削,并且在挤压抛光过程中,能根据材料本身的硬度,自动调节磨粒的切削深度,遇到硬点会产生一定的退让,这样切削过程中不会引起金属晶格破裂和工件挠曲变形,金属表面晶格不会损伤,从而提高了零件的抗疲劳强度和疲劳寿命。2.借助这种流体抛光的柔性、仿形性特点,在磨抛任意复杂表面时,不必考虑刚性磨抛 时刀具与工件表面的干涉问题,高效、经济地加工传统方法难以加工的任何几何形状复杂的表面。3.通过自主研制的由载体、添加剂及磨粒组成的粘弹性磨料,在加工后可以将去除的钛 合金金属屑一同带走,绿色环保,填补了我国此项技术空白。
编号:QC00017
专家简介:山东某大学教授,泰山学者
研究领域:(1)精密与超精密加工 (2)难加工材料高效精密加工 (3)智能监控与大数据分析
核心技术简介:磨削大数据平台及专家决策系统,难加工材料磨削功率,能耗智能监控及分析决策系统研发与开发。
编号:QC00018
专家简介:山东某大学教授
研究领域:生物医用材料、高端医疗器械
核心技术简介:新型高值医疗耗材技术与产品研发和产业化,产品将应用于烧创伤、整形美容、眼科、泌尿科、妇科、心血管科、口腔、骨科等,也可作为化妆品等细胞毒害性试验的活性载体和细胞培养的组织工程支架,对癌症、糖尿病、烧创伤、白癜风的治疗和骨组织、口腔软组织修复及牙种植质量等具有重大意义。
编号:QC00019
专家简介:武汉某大学副教授、湖北省楚天学者特聘教授
研究领域:药用植物研究
技术简介:炎症是教授研究的出发点。在现代医学与免疫学,炎症是机体抵御外来入侵物以及自身功能紊乱的一种纠错与调节机制。但是炎症反应中产生的活性氧等物质,也对正常细胞与功能有一定的副作用。大量研究表明,长期炎症可能会诱发癌症、关节炎、糖尿病、肥胖病、心血管病等一些列疾病;上述各类疾病中也伴随高水平的炎症反应。依据此机制作为出发点,胡教授的研究聚焦于如下三个方面:1)天然产物抗肥胖病、糖尿病、心血管病药物的改造与评价;2)以抗炎为导向的中药辅助抗癌药物筛选;3)药用植物次生物质的高效转化。中药活性物质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通过酶与化学转化,可获得成药性更佳的分子。目前胡教授已经有新型抗肥胖病、抗糖尿病、抗炎药物前体,效果良好。
编号:QC00020
专家简介:中国某研究院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激光加工技术研究。中国光学会激光加工分会理事、全国光辐射安全和激光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自工作以来,共获部委级科技进步奖8项,其中技术进步一等奖2项。获得发明专利10余项,发表论文20余篇。
研究领域:激光加工
核心技术简介:机器人激光智能焊接生产线及相关工艺技术,针对三维零件激光焊接自主研制,现已建成3条生产线,已经成功应用于某航空零件的批量生产,国内首创,获国家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该技术可应用于大中型零件的机器人激光焊接生产,可根据客户要求订制,可提供完整的相关装备和工艺技术。
咨询方式: 王老师 13691466288(微信同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