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加快打造区域性特大中心城市,重返全省第一方阵大背景下,不断推进人才政策创新,完善人才政策体系,落实人才政策要求,对于吸引高端人才和领军人才,提升创新能力,加速蚌埠崛起意义重大。在3月29日召开的全市人才政策新闻发布会上,我市向媒体通报了人才政策创新重大突破。为进一步加强人才政策宣传,提升知晓率,记者对我市人才政策进行了解读。
◇关键词 人才政策创新
近年来,我市始终坚持“人才强市”战略,把人才政策创新作为推动人才工作的强大动力,相继出台《关于建设蚌埠市人才特区的意见》、《关于进一步推进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工作的若干政策措施》等一系列高含金量的政策措施,着力构建与“人才强市”战略相适应的人才工作格局和体制机制。
在人才引进方面,对我市引进、培育入选国家“千人计划”的专家,在国家、省级给予资助的基础上,由市财政再给予每人50万元奖励,入选省“百人计划”的,给予每人30万元奖励。对于做出重大突出贡献的创新人才、专家,特事特议,给予重奖。对于列入我市紧缺高层次人才年度引进计划的,引进后五年内按等级每月给予1000-10000元生活补助。
在人才创新创业扶持方面,科技人才携带发明专利或实用新型专利来我市首次转化并创办企业的,项目投产并实现年销售收入2000万元以上的,给予科技人员一次性年销售收入2%,最高200万元奖励。对企业取得的科技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的给予创新团队的奖励由50万元提高到100万元。对研制的新产品获得国家和省认定的,每一产品给予创新团队10万元和5万元奖励。高新技术企业的高层技术、管理人员,引入的高端人才,核心技术骨干的个人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全额奖励个人创新创业。
在人才培养方面,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企业在职人员获得理工类硕士以上学位并继续在企业就业的,给予连续三年每年8000元学习费用补助。对入选“省115产业创新团队”、市“3221产业创新团队”的企业,分别给予15万元(含省资助)和8万元资助。
在人才评价方面,改革完善职称评聘办法,突出以实际贡献和创新能力评价人才。
在人才服务方面,对高层次人才在医疗保障、配偶就业等方面开辟绿色服务通道,人才一站式服务效能全面提升。
我市积极兑现政策办理,日常办理由相关部门具体承办。每年3月,我市在市行政审批监管局开设专门窗口,集中受理人才政策兑现申报事项。
◇关键词 合芜蚌(蚌埠)人才金港
为服务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对中高端人才的需求,打造区域性人才高地,我市于2012年初引进上海陆家嘴人才金港资源,建立合芜蚌(蚌埠)人才金港。
开港以来,分别同14所国内外重点高校、人才工作服务机构和72家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先后组织谋划十项人才工程规划,组建蚌埠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人才俱乐部等,为推进我市人才工作水平提升做出积极努力。去年,人才金港建设分别被列入了省自主创新工作领导小组工作要点,省创新人才专项资金项目,从省级层面给予支持、协助推广。
下一步,人才金港将继续围绕企业人才需求,做好高端人才引进、工程硕士联合培养、建立科技、金融、人才创新服务综合体、设立海外人才联络机构等工作,为蚌埠跨越崛起提供优质人才服务。
◇关键词 实用技能型人才
近年来,随着招商引资力度加大和承接产业转移步伐加快,企业对各类人才需求总量不断增加,特别是高端和实用技能型人才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对此,我市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在人才引进上,组织实施“孔雀计划”。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实施蚌埠市“孔雀计划”的若干意见》、《蚌埠市“孔雀计划”实施办法》,“意见”和“办法”放宽准入条件,把返乡创业人员纳入招商引资范围,享受与外地客商同样优惠政策。同时通过设立风险投资引导基金,支持金融机构和担保机构联合开展知识产权质押等支持,切实解决返乡创业人员在场地、资金、技术等方面困难。此外,还设立了“孔雀计划”服务窗口,建立了绿色通道。一年来,吸引5000余名蚌埠籍人才返乡创业就业。
在人才培训上,充分发挥市场在人力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新建皖北人力资源配置中心市场,实施“企业人力资源供需对接工程”,健全政府购买培训成果补贴机制。
在职称评审上,改革评审办法。对高新技术企业中从事工程技术研发、经营管理且做出突出贡献的人才,申报职称不受学历、资历、身份、职称、任职年限和论文数量限制等作出规定。
◇关键词 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试点
实施股权和分红激励试点标志着我市已进入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整体战略布局。在试点范围上,我市确定了国有及国有控股院所转制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等四大类企业;在激励对象上,主要是指重要的技术人员和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在激励方式上,主要包括股权激励和分红激励两种方式;在激励方案的拟订和审批上,包括内部审议和外部审批两个方面。
激励对象主要分两类:一是对试点企业科技成果研发和产业化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包括企业内关键职务科技成果的主要完成人,重大研发项目的负责人,对主导产品或者核心技术、工艺流程做出重大创新或者改进的主要技术人员,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研究开发和向企业转移转化科技成果的主要技术人员等;二是对试点企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经营管理人员,包括主持企业全面生产经营工作的高级管理人员,负责企业主要产品(服务)生产经营合计占主营业务收入(或者主营业务利润)50%以上的中、高级经营管理人员。
该项工作目前取得明显成效,安徽昊方机电股份有限公司等11家企业已列入我市首批试点企业名单。
◇关键词 民营企业人才队伍
民营企业做大做强关键靠人才。为加强民企人才队伍建设,我市采取多方面政策措施:
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市区大中专技职校毕业生等,初始创办工业类个体工商户的,在本地领取营业执照、依法纳税、稳定经营6个月后,可享受3000元的一次性初始创业补贴。创业并依法注册登记的各类城乡劳动者,可申请创业担保贴息贷款。
鼓励职务发明。允许和鼓励在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职务发明成果在蚌实施产业化,三年内公司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的50%用于奖励科技人员及其团队。科技人员经所在单位同意,在业余时间兼职从事科技创业、科技成果转化活动,其收入归个人所有。
加强企业经营管理者培训。不断提高企业经管人员素质,拓展企业家发展思路。
加强员工技能培训。符合条件的企业按规定对新录用劳动者开展技能培训,对签订一年以上劳动合同职工开展岗位技能提升培训的,将按不同标准给予培训补贴。
◇关键词 人才集聚
我市强化重大发展政策争取,先后纳入国家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国家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示范区规划,编制了淮河生态经济走廊发展规划等,为广泛集聚各类人才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今年来,我市重点推进中建材玻璃新材料产业基地等一大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为高端人才快速集聚提供产业支撑。我市还通过建设创新平台集聚人才,先后支持建设国家发酵技术工程研究中心等近百个研发平台,争取了国家和省扶持资金1.2亿元。安排市自主创新专项资金6000余万元,支持了上海理工大学蚌埠基地等创新服务平台建设。与此同时,积极支持大专院校建设,为安徽电子工程学校等5项目争取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4350万元。
去年底,市委、市政府发布《关于实施“5116”工程加快重点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每年整合20亿元各类资金,支持重点产业,更为广大人才提供广阔的创新创业空间。
◇关键词 专利权质押贷款
为缓解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瓶颈,推进专利成果产业化,市政府于2011年出台了《蚌埠市专利权质押贷款管理办法》,规定只要符合条件的企业均可申请。专利权质押贷款有如下程序:首先专利权人要请第三方中介机构对专利进行评估,评估费用由政府资助;然后企业向科技局提出申请,科技局组织银行和担保机构对企业生产、财务状况进行考察;考察后符合条件的,给予办理相关手续。对于获得专利权质押贷款的企业,政府给予贷款额1%的担保费补贴,贷款利息按照贷款基准利息的10%给予补贴。
去年底,国家知识产权局下文,批准我市为国家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试点城市,成为全省首家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试点城市。目前已有20多家企业获得银行贷款1.4亿元,占全省专利权质押贷款总量50%以上。
◇关键词 服务保障
近年来,我市在保障高层次人才住房及他们的子女就学等方面积极探索。
住房保障方面,我市制订出台的政策规定,对获得学士学位的全日制本科生、硕士学位研究生到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企业就业一年以上并继续在企业就业的,给予连续三年每年3000元和8000元购(租)房补助。鼓励引导用人单位配套建设人才公寓以解决人才住房保障问题,对于企业自建公租房性质的人才住房,将在相关政策方面给予一定支持(对企业自建公共租赁住房,除享受保障房建设有关规费减免政策以外,财政还将给予每平方米160元资金补助)。今年,我市将拿出一定数量的公租房,低价租给高层次人才,以满足人才的住房需求。
高层次人才子女就学方面,“具有重大影响招商引资项目的投资商、高管、高级技术人才的子女和我市引进的高级管理及高级技术人才的子女”义务教育阶段入学,尊重其意愿,由所在区教育局(社会事业局)协调安排到相应公办学校就读。去年,我市还出台《蚌埠市重大招商引资企业高管人员子女入学流程》,更加方便我市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子女入学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