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人才强市战略行动计划,潼南区针对人才队伍结构不优、高层次人才紧缺等问题,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实施“三百三千”人才培养集聚计划,着力培养百名高素质专业化党政人才、百名优秀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百名创新创业领军人才,着力集聚千名乡村振兴人才、千名“潼南工匠”和千名硕士研究生高层次人才,探索人才引进、培养、管理新模式,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重要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一、构建“6+ N”政策体系,确保人才强区做得实
针对人才政策不配套、不系统、支撑乏力等问题,坚持系统思维、整体谋划,破解体制机制束缚,构建“6+N”人才政策体系,确保“三百三千”人才培养集聚计划有支撑、能落地。“6”是指出台《潼南区高层次人才引进暂行办法》《潼南区创新创业团队激励暂行办法》《潼南区教育优秀人才引进培养暂行办法》《潼南区卫生优秀人才引进培养暂行办法》《潼南区现代农业优秀人才引进培养暂行办法》《“潼南工匠”激励暂行办法》等六个领域人才引进培养政策,明确潼南未来人才工作的发展方向和重点任务;“N”是指制定《潼南区鼓励在职工作人员攻读紧缺专业硕士、博士学历学位暂行办法》《潼南区鼓励在职工作人员获取职业资格暂行办法》等若干个人才培养激励政策,分类明确重点领域、目标任务、工作方式、保障措施,点对点聚焦、实打实细化,从政策体系上保障人才强区各项任务落实落地。
二、出台“黄金八条”,确保优秀人才留得住
为了让优秀人才留得住、不跑路、安心在潼南工作,实施“筑巢引凤”工程,出台八项配套政策,构建人才集聚洼地。一是住房保障。修建人才公寓,引进的硕士学位优秀人才3年内免费入住50㎡左右的人才公寓或给予每年5000元的租房补贴,博士学位优秀人才免费入住100㎡左右的人才公寓或给予每年10000元的租房补贴。在本区购买首套商品房用于本人居住的,所缴纳契税区级留成部分全额奖励个人。二是安居补助。引进的卫生优秀人才与用人单位签订5年及以上聘用合同的,可给予最高15万元的安居费。三是用编支持。每年提供200名编制专门用于引进硕士及以上学位的优秀人才。四是职称优待。引进的硕士及以上学位的专技优秀人才,首次评聘中级职称时,可不受用人单位岗位数额限制。五是方便就医就学。引进的硕士及以上学位的优秀人才,在区内公立医院就医,可享受绿色服务通道;其子女在区内入学的,由区教委根据其个人意愿在区内公办学校安排入学。六是落实配偶安置。配偶是机关事业单位在职在编工作人员的,只要本人愿意,将在政策范围内积极协调调入区内机关事业单位工作,解决两地分居问题。七是提供双创支持。到潼南的企业工作,成为企业优秀经营管理团队或是创新型团队、高技能团队中的一员,年薪达到20万元以上,本人前5年缴纳的个人所得税区级留成部分,将全部奖励给本人。八是放宽服务期限。愿意到潼南机关事业单位工作,除医学专业人才外,最低服务年限由5年缩减为3年。
三、坚持“三措并举”,确保专业人才引得进
围绕“四个做大做强”发展思路,立足紧缺岗位,以“千名硕士进潼南”为抓手,计划用5年时间,每年常态化引进200名硕士以上优秀人才。一是成立行动组。组建工业商贸、现代农业、城市建设、旅游文化、教育卫生、综合管理等6个引才行动组,由区领导率队,赴四川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中南大学、西南大学、重庆医科大学、贵州医科大学等国内20余所高校现场考核招聘优秀研究生人才。二是举办推介会。区“四大家”主要领导亲自带队,前往重庆医科大学、重庆大学、西南大学等高校开展“千名硕士进潼南”招才引智推荐会,全面系统推介潼南区情、人才需求、引才政策等,此次推荐会在全市各区县中尚属首次,学校热切欢迎、学生反响强烈。 三是邀请“潼南行”。对有意向来潼南工作、生活的学生,全程免费统一组织到区规划展览馆、汇达柠檬基地、现代国家农业博览园、江北新城、双江古镇等地,全方位、多维度了解潼南的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增进情感认同。今年以来,已有942名研究生报考潼南,引进硕士以上研究生259名。
四、创新“三种模式”,确保现有人才用得好
为把现有干部人才培训好、使用好,制定实施干部人才素质能力提升培训计划,全面系统开展培训行动,切实提高全区干部人才队伍整体素质。主要采取3种方式:一是开展“两段式”主体培训。在区委党校常年开设区管领导干部、中青年干部、内设机构负责人3个主体培训班,每期时长1—2个月,并安排1周时间外出开展党性教育,切实用党的十九大精神武装头脑,不断提高干部适应新形势、解决新问题的能力素质。二是举办“4+X”专题培训。通过与北京、浙江、江苏等地知名院校合作,每年常态组织开展“现代工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现代农业”“宜居城市建设与管理”“旅游产业发展”4个专题培训班,同时根据实际需要举办若干专题班,让广大干部人才接受改革开放教育、市场经济洗礼和专题业务培训。三是开办MBA提升培训。在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适时开办潼南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工商管理硕士(MBA)进修培训班,组织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管理人员参训,切实提高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助推实体经济发展。